11月13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联合举办的纪念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以“图林硕望,薪火相承”为主题,围绕刘国钧先生学术成就、生平事迹、业界贡献和人文精神等进行了深入学术交流与研讨。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甘肃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刘国钧先生(1899-1980),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和图书馆学教育家,曾先后任职于时为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国立西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北京图书馆等机构,为推动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研究及图书馆学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信息管理系教授陈建龙,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党委书记、系主任张久珍作为主办方代表首先致辞。陈建龙馆长表达了对刘国钧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结合刘国钧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对高校图书馆发展建设、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图书馆学研究者、图书馆从业馆员能够将学术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增进彼此交流互通,同时也期望刘国钧图书馆学思想能够更进一步指导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张久珍主任在致辞中对与会前辈、知名学者和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刘国钧先生在中国图书馆学从无到有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希望与会专家能够畅所欲言,追怀远者、启迪来者。
国家图书馆汪东波副馆长受邀致辞,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国家图书馆全体同仁向刘国钧先生致以深深敬意,并对刘国钧学术思想特别是分类编目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国家图书馆的实践应用进行论述,呼吁业界同仁学习、弘扬刘国钧先生的思想精神,使之薪火相承,成为新一代图书馆人共同坚守的精神追求。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汪东波先生致辞
在专题报告环节,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首先作专家发言,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举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就刘国钧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以及图书分类法的研制等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详尽梳理和高度评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雁分析回顾了学者对刘国钧先生的定位与评价,呼吁学界应为刘国钧先生冠以完整的学术头衔,对其一生事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定。甘肃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董隽回顾了刘国钧先生筹备国立西北图书馆的完整经过,并对刘国钧先生作为杰出图书馆界社会活动家、实干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卓越组织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新的思考。
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资深教授吴慰慈先生作专题报告
在下午的报告中,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教授王子舟以刘国钧先生的重要学术著作《什么是图书馆学》为切入点,从文章时代背景、内容、写作方法、学术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江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吴稌年对刘国钧先生早期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及其由来和发展进行了分析阐释。国家图书馆中图法编委会办公室副研究馆员赵悦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现存档案梳理,深入论述刘国钧先生与国家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发展的渊源和影响。专家们的报告既有对现有研究的审视和梳理,也有新的思考和发现,引发与会者的阵阵掌声和深切思考。会议最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郑清文作总结发言,对会议进行了整体回顾,并从研究、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对于如何更好传承弘扬刘国钧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文精神提出了思考。
会议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研讨会为期一天,在交流研讨环节,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张树华、徐克敏、郑莉莉、张涵、王锦贵、赖茂生等多位荣休教授及校内外专家和馆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大学图书馆部门负责人、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博士生列席会议。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图林硕望,丰碑永存;薪火相承,光耀后人。希望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能够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平台,今后更加深入梳理刘国钧先生的图书馆学学术造诣、思想脉络及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其立身立德、惟真惟实的治学精神,为推动新时代下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图书馆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贡献新的力量。
(文/刘宇初,摄影/顾晓光、桑磊,图片编辑/宋庆生)
附:刘国钧简介
刘国钧(1899–11–15~1980–06–27)
中国图书馆学家。字衡如。生于江苏江宁府(今南京市),卒于北京。1915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学习,1920年毕业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系留学,加修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文学院教授。1928年秋,在金陵大学文学院开设图书馆学课程,与李小缘、万国鼎等共同执教。1929年至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同时负责《图书馆学季刊》的编辑事务,还在北师大兼课。1929年1月,在南京金陵大学召开的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上,被选为大会执行委员。1930年,重又回到金陵大学,直至1943年,一直担任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文学院教授、院长。抗战期间,随金陵大学内迁至四川。1943年到兰州参与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建工作,任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委会主任。1944年国立西北图书馆成立,即任首任馆长,同时兼任兰州大学哲学系教授。1951年调至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后任教授、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图书馆顾问等。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曾受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反动权威而遭到批判。“文革”结束后恢复名誉,曾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
刘国钧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图书编目、中国图书史、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等领域有着突出的建树。他在编辑中华图书馆学会的《图书馆季刊》(1926年创刊号)时,提出刊宗旨为:“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他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事业可以分为五个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深入研究图书馆事业可从这五个要素进行。他指出好的分类法应具备四个部分(系统表、理论的基础、索引、分类条例),分类目录应是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工具等。这些观点在图书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1929年出版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因其创制叠见而被许多图书馆所采用,并与杜定友、王云五所编制的分类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三大图书分类法。他在1957年发表的《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因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对接并揭示出了新旧图书馆学的核心知识内容,因而成为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经典篇章。1957年后,刘国钧先生的学术研究重点转入了图书史、图书分类领域,并写了系列的中国书史著作。他还在“文革”后期(1975年)率先介绍西方机读目录(马尔克),表现出开放的视野与伟大的预见。
刘国钧先生的代表作主要有《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年)、《中国图书编目条例》(1930年)、《图书馆学要旨》(1934年)、《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图书怎样分类》(1953年)、《什么是图书馆学》(论文,1957年)、《中国书史简编》(1958年)、《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1983)等。其学术论著的特点是逻辑性极强,善于说明事理并提升理论层次,给人以条分缕析的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开云手机入口-开云(中国),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甘肃省图书馆,编.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 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1.
[2]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6.
[3]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季刊[J].1926,1(1).
王子舟 撰写